花园学派的车前草

不想当作曲的画手不是好老师

© 花园学派的车前草 | Powered by LOFTER

赎罪券

(纯个人向,发泄用,不是什么理论讨论。)

这两天看英国的宗教改革,注意到“赎罪券”这种东西一度过期,英国的宗教人士们连同行会都一并恐慌,于是派托马斯·克伦威尔(亨利八世的那个克伦威尔)前去找罗马教皇谈判的故事。

赎罪券是个啥?大概可以理解为“保证你可以去天堂”的那么一张天堂门票。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发放的。只要交钱,人世间的罪过就全被赎清了。

当然,这个天堂门票得足够贵。以至于赎罪券的发行一度是教会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东西当然不只是在英国重要,它在欧洲大陆可谓是导致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但丁的《神曲》足够说明它对当时的社会黑暗的促成作用了。


总之呢……我花钱了嘛,所以我做的事情都各种正当啊?

于是贵族老爷们愉快地继续残酷剥削、为富不仁、血腥镇压、荒淫纵欲、无所不为。

但,我可以升入天堂的,因为我花钱买了赎罪券。

赎罪券构建了这样一个系统:它的发明为那些占有社会资源的那些贵族老爷们为了去做那些明显看起来太过邪恶、一看就和宗教精神不符的事,提供了“合理性”。于是这些人继续残酷剥削,继续促成社会黑暗,于是教会继续敛财……

于是,在大家都以为自己道义上完全正当的情况下,整个社会被弄出了课本上见到的黑暗的宗教统治,被逼出了宗教改革。


这里想说个啥?不对人也不对事,就概括地说。

——只要公然谴责几句别人有罪,全社会都有罪,就好像自己没有了罪一样。

然而这种对“社会有罪”的批判,就是一种赎罪券的思维:好像他自己是脱离了这个“有罪”的体系的一环,自己已经坐在了天堂直通车上。

现在这些高尚的人都被踢出了“有罪的社会”的环节当中,于是谁管这个社会社会为啥罪恶?和我没关系,反正我不罪恶。

当年那群有钱的老爷也都是这样的思维。殊不知自己把已经腐朽的教会推向了深渊。


你们不是喜欢V字仇杀队吗?我也喜欢,尤其是这句话:“要找罪人的话,回家照照镜子就可以了。”

诶我好像引用过了,以前。不碍的。

我并不是在谴责谁有罪。否则我又和本文的发泄对象又何区别?

唯一想说的只有,说别人的有罪的时候,别觉得自己买到手的赎罪券那么有分量。

赎罪券在教会面前算数,然而在历史面前毫无效力。

评论 ( 1 )
热度 ( 4 )